家人關係,往往是一套僵化劇本
我的原生家庭裡,家長有爸爸媽媽,子女則是我與妹妹。
從小,我們就很崇拜爸爸,跟爸爸比較親,很信任他的建議。我一直覺得爸爸充滿了幽默與智慧,是值得我學習的對象。
但與媽媽的關係就完全不是這樣了。我媽媽無疑的非常關心小孩,但是她有一個對我們來說很恐怖的行為,就是她會想要知道我們的一舉一動。這表現在行為上,就是無止盡的電話和盤問。我用「盤問」, 因為她問很多,但我們完全不想回答–我們無法知道她是否會在有意無意間透露哪一個部分,而這部分可能會造成我們的困擾,所以我們選擇沈默。「盤問」反映了這種被問,但抗拒回答的心情。
我剛來法國的時候,我媽媽還堅持三天兩頭打越洋電話。通常她會叫我去看她發的email,打到我心情超差,然後我就會開始在電話上破口大罵。後來我媽對別人說我脾氣不好,……我想如果換成另一個人一天到晚遭受這種酷刑,他會挺得住才怪。
我媽的這種行為並不會因為對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差異,而且她打電話並沒有時間限制,她想到就打,也不會想到時間是否太早、太晚,對方是否在休息,是否在上班,方不方便聽電話?她完全不在意這些。時間久了,偶爾我打給她,我也會半夜打。如果找不到人,她很可能會一直打。講電話了,她想掛就掛,過了兩分鐘,她很可能又想到什麼,又打過來。
後來,她身體比較差了,沒有力氣到處無差別打電話騷擾人了,我們的關係才稍微和緩一點。但是這情形會隨著她身體的好轉還有她無聊的程度而起伏。有時候她一時興起,又會用Line拼命打給我,一天可以連打四、五通。如果我真的接起來或回電,往往千篇一律的並沒有什麼事情。
家人之間的互動,往往都無意間依循著一套固定的劇本。而我們姐妹跟我媽之間的劇本就是:我媽媽用電話表示關心,順便長篇大論的抱怨台灣的政局,並且還希望知道我們在做什麼,然後把這些訊息拿去當茶餘飯後聊天的題材。如果我們剛好要參加什麼活動,她會事前打,事中打,事後打,還會往自己臉上貼金,很驕傲地表示自己雖然沒去,但有什麼貢獻。
這麼久了,我也早就明白她打電話的模式,但是我還是會覺得很不開心。不論有沒有回覆她,我都會覺得心情低落。如果她打來我不回,我會有罪惡感,如果她打來我回了,我會氣急敗壞,然後因為氣急敗壞而有罪惡感。
想起來這樣的心態也有些變態:為什麼我覺得自己非要滿足他人的期望呢?我不是已經都年過四十了嗎?我是否覺得自己非得迎合他們,自己才有價值呢?我還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嗎?
由於一些原因,我有一段時間常常請求我媽的經濟支援,這也增加了我不接電話時的罪惡感。同時,也讓我更缺乏自信,因為我沒有辦法自己拿出想要做事的金額。
恐怕這一點,才是真正讓我心情不好的原因。
我媽不會打電話給我妹,因為我妹會掛她電話。我至少還會回,所以她就拼命打給我。她談的事情可以小到確認買一個小東西,大……其實沒有大事,大到問我馬克宏的政策。很多事情,換了國家是無法理解的,就像當年我剛從台灣到法國,很多法國人的觀點是我不能參透的。
了解到這點,我決定不要再向她請求支援。我盡力而為,但是不要再跟她開口了。拿起徹底獨立的勇氣來,才能夠產生真正的自信,進一步破解這套僵化劇本。這門成長課程讓我想到,我媽掌控型的管教,雖然是很愛護我們沒錯,但是也延遲了我們真正高飛的時間。有的時候你必須狠下心來讓小孩自己去摸索,因為他後半生不會跟著你,20歲30歲40歲還沒有辦法完全切斷臍帶的小孩,不會真正幸福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我媽成為我的家人,是給我跟我妹來練功的,要感謝這份生命的體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