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日常,  生活哲學,  美食甜點

吃貨的告白

我的合夥人常常愛開我玩笑:妳吃飯了嗎?

如果我說:吃了吃了,他就會說:呼,幸好,我很擔心妳耶!要是沒吃飯,怕妳會瘦100公克!

合夥人這麼說是因為,他一直對於我的食量和食慾感到驚奇。他從小生長的環境特別艱苦,不要說三餐了,小時候,有時都不一定有褲子可穿。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,十一年後,我出生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,情形大不相同。

俗話說,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全部,是的,我從小是個吃貨,浣熊妹也一樣,從小就「不是」吃貨,不愛吃東西,結果是整整小我一號,合夥人說:「可以確定,妳吃了她的份。」

身為長孫女,在上小學之前,是給阿公阿嬤帶大,他們很寵我,我也能吃愛吃,換句話說就是一直很有口福,直到來到法國這個以美食聞名的國家。

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,吃貨到了美食國家不是應該歡天喜地嗎?當然了,法國菜確實美味,家常菜我也喜歡,不過吃貨的養成是在台灣,所以我的口味還是脫離不了亞洲風格,如果二週以上沒吃亞洲食物,我就會開始滿腦子豬腳麵、越南涼粉……。

來了20年之後,我的食物中大約50%法式、50%中式。大家不要以為法式聽起來很厲害,其實法國家常菜真的非常樸素簡單。某種程度上,法國菜的好處是較能吃到食物的原味,不常加過多的醬料。而且說是法式,很多家常菜的源頭其實也不是法式,例如Lasagne(千層麵)和義大利麵都是靴子國來的平民食物。義大麵便宜、容易填飽肚子,是一般法國家庭必備儲糧。冬天吃起來很豪邁的古斯古斯,也是源自北非而深受法國人歡迎的外來食物。

身為台灣人,每次在台灣人群組上聊到吃的,大家總是非常興奮。如果說法國是國際高知名度的美食國家,那台灣就是平民美食天堂。在台灣可以很容易的吃到價錢親切的美食,不太有時間限制,但在法國就要自己想辦法了。法國大城市可以吃到亞洲食物,但是要吃到正統臺灣食物、買到台灣食物,並不是那麼容易。所以每當有人通報說在哪間店可以買到台灣食物,或者有時買回來食用時,那種開心跟購買的難度成正比。現在有了亞洲食物的網路商店,比以前剛來法國幾乎什麼都沒有,情形大不同,吃到家鄉味,整天都很開心。我想這是浣熊妹在亞洲食物、台灣食物俯拾皆是的美國所難以想像的吧!

食物是連結感情的特殊味道。普魯斯特吃了一口浸在茶中的瑪德蓮蛋糕,濃郁的香氣觸發他束之高閣的回憶,洋洋灑灑寫了七大冊、120萬字(首版高達300萬字),砸到會腦震盪的磚頭書【追憶逝水年華】(A la recheche du temps perdu);我如果吃瑪德蓮蛋糕,可能只會想到【追憶逝水年華】這一套我沒有挑戰成功的小說,而什麼都寫不出來,但是如果改配烏龍茶或綠茶、嘴含梅糖,就會寫得很開心。

我向來覺得吃飽是天賦人權,每個人都有權吃飽、吃得均衡、美味,這是我身為吃貨的三權憲法。如果看到周遭的親朋好友沒吃好,我會為他感到不忍,可能還會煮幾道跟他一起分享。來法國之前我只會煮蛋炒飯,來法國後當然不可能經常上天天吃不划算的餐館,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就是自己煮,也從來沒有變成大廚,只是試圖煮出簡單好吃的料理,吃到喜歡的食物就覺得很滿足。

這就是我在法國的吃貨人生,沒有大富大貴,卻也吃飽吃足。

留下一個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zh_TW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