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跳脫思考框架?
跳脫思考框架不是容易的事。一直到現在,我也不能說自己就沒有被制約。我相信我還是多少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,只是離開學校的日子越來越遠,學校的記憶也就越來越淡。
如何跳脫思考框架?
第一步:認知。
如果想要跳脫,必須先認知到自己的思考被限制這件事。改變是一件痛苦的事,人性是非到不得已,不會輕易改變。很多時候,人寧可承受一些痛苦以維持現狀,除非痛苦大到讓他覺得不值得,他才會採取行動。如果覺得現狀很好,也就沒有必要改變了。
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,是住在法國好幾年之後。我並不是說你一定要移居國外才能改變認知。有時候生命中出現天崩地裂的事件,也足以動搖一個人的認知,只是文化衝擊往往會是個契機。沒有衝擊就不會有衝突,沒有衝突就不會思考,沒有思考也不會有行動。
人在一個地方住久之後,或者跟同一群人來往久了之後,會出現同溫層現象。而這個同溫層現象未必會隨著出國而改變。
有很多人出國之後,會將他們在國內的思考模式與習慣帶到國外。如果我們在國外還是跟自己的同鄉來往,而沒有跟當地人交流,會很難深入當地的文化,就會變成旅居而不融入。當然,我們是外人,有些民族的個性並不是熱情擁抱外來移民,就需要外來者採取主動。
有一句名言說:你是你最親近五個人的平均值。中國諺語也說: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我的好友是什麼樣子,我們大概也跟他們八九不離十。是人都會變,離開同溫層,不是叫你把老朋友棄之蔽屣,而是好好想想,哪些人適合你,哪些人只是利用你,哪些人你只是應酬應酬,交淺言深?
主動參加新活動(線上或線下)是更新朋友圈的最好方式。接觸新朋友,遠離那些負能量的人。
能對我們造成最大傷害的,往往也是和我們最親密的人。親情、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勒索、指責,有如吸血鬼耗盡我們的能量,而最後只落得一句:「我都是為你好」、「都是你的錯」。離開這些人,也同樣要從意識到、認知到開始。
我自己意識到侷限的思考框架,是在去年美國大選時。明明發生了那麼大的問題,全世界主流媒體竟然只有一種說法。我雖然後來不再看主流媒體,卻也自問:不看電視OK,但是真正的資訊在哪裡?我想到,這些主流媒體20多年來如何陷害我家人,如何辜負媒體的社會責任,至今不改,我們為什麼還要信任他們對其他事情的報導?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,不會發生在其他主題上?
那時候我和朋友一談,他起了一個頭,我就跑去網路上挖,結果越挖越多,從美國大選為起點,發現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。……
<!--more Continue reading-->
<p><strong>第二步:大量收集資訊</strong>
大量收集資訊,是要盡可能地與想要理解的主題範圍內,大量的閱讀/搜集相關資料。這中間一定會碰到參差不齊的過程,像我大量觀看Yuotube和Twitter的訊息,但兩者言論箝制的情形也很嚴重,有時候我會去看Odysée、Rumble等其他平台。很多資訊真真假假,沒有到最後不知道是真是假。平心而論,這並不重要。因為看多、讀多之後,你心裡會有一個底。你會知道這件事的終局不會改變,但是中間的過程可能會隨著我們集體意識轉變的快慢而不同。過去的人看書,現在的人大部分看影片,但原理是一樣的。我還是會看書,只是比例變少。而且這樣看多了之後,你自己會產生判斷力。你會知道哪些訊息可靠,哪些不可鬧,雖然那也不是100%。但雖不中,亦不遠矣。
當我去做這樣的功課後,很多事我都串連起來了,恍然大悟。我的最大感想是:以前的書都白讀了。以前師父說:真經不在紙上。師父說得好含蓄,真經何止不在紙上,有很多書都是胡說八道,包括教科書在內。搬家時我不得已將絕大部分的書都丟了,或許那是我該割捨的東西!今天我們不談這個主題,下次有機會再說。
第三步:分享資訊
要學好一項技能,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個機會用自己的話轉述。不管是用影像或文字,用自己的話轉述一件事情,或者分析自己的看法時,你會重溫一次相關資訊,在這過程中,資訊會重複印在你的腦海中,你自己整理過一次,就更了解一些。如此這般次數多了、時間久了,你也就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。專家不就是這樣來的嗎?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專家,也沒有人取得學位後就一輩子是專家,那是必須常常浸淫相關領域的成果。
最後,對你聽到的訊息持保留態度。不要馬上全盤接受,試著去思考中間的邏輯。人行動的兩大因素,一是愛,一是恐懼。我們會為了所愛的人,甘願做很多事情,也會因為恐懼,而失去理智。問你自己:我是因為害怕才這麼做,還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,大家都這麼說,我怕不從眾會有壓力?我屈服於自己的恐懼,到底是不是好事?
話雖如此,很多人一怕就會慌亂,然後就四神無主,根本無法理性思考。越是亂的時候,建議大家靜坐,把心靜下來,才能談其他事情。從眾沒什麼不好,如果你也覺得那是一個好的選擇,但不要為了從眾而從眾,無意識的行動不僅無益獨立思考,還會強化我們被奴役的部分。
以上幾點經驗談,在此和大家分享!